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头条热点 > 正文
    购物车
    0

    农民的出路

    信息发布者:zhangxj
    2017-03-18 22:02:00   转载

    随着由农民负担引发的恶性事件在全国各地频频发生,“三农”题目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题目。之所以会频繁地发生涉农恶性事件,是由于近年来农民收进持续减少,难以承受不断增加的各种负担。据测算,在农业本钱不断攀升的情况下,目前传统的种植业已经无利可图,加上我国加进WTO给农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农民今后面临的形势十分严重。一方面是收进的锐减,另一方面是沉重的负担,两方面的因素以夹攻之势,加剧了农民和基层政府之间的矛盾。要有效地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使农民和政府一同走出困境,根本的途经只有一条,那就是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进,这也是彻底解决“三农”题目的关键所在。

    一、现有的各种增收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出路题目

    为了使农民增收,政府提出并实施了诸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大办乡镇企业、调高农产品价格、减轻农民负担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此外,几十年如一日地兴修梯田、水利,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如提倡使用改良籽种和地膜等等,都是进步产量、增加收进的重要措施。但是,这些措施究竟能不能彻底解决增收题目呢?下面对此做一些粗略的分析。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即由传统的粮食生产,转向发展多种经营,什么能卖钱就搞什么。目前,全国各地农村都在“压粮扩经”,或者栽果树,或者种蔬菜,从局部看,这样做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民收进。但是全国到处都这样搞,长此以往,又会使农业产业结构趋同,出现新的失调。而且,产业结构应该是由市场来调节的,靠行政命令人为地调整,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众所周知,烤烟的返还税比较高,前几年,好多地方基层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进,打着调整产业结构的旗号强迫农民种烤烟,对不种烟的农民进行处罚,一时烤烟种植面积和产量都翻了几翻。但是烟草是国家专卖产品,烟叶不像蔬菜、水果那样直接进进流通市场,而是只能卖给烟草公司,全国的烟厂就那么多,吞吐能力也就那么大,过多的烟叶烟草公司根本收购不了,结果大量的烟叶积存下来,让农民吃了很大的苦头。可见,即使产业结构调整了,增收仍然受到市场需求的限制。

    2、推动农业产业化。即通过创办各类龙头企业,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以此增加农业的边际效益。创办龙头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目前农业剩余几近于无,而农民又不具备足够的融资能力,因此龙头企业难以大量涌现。计划经济时期靠政府出资建立起来的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难以存活,假如农产品市场需求不旺,公司无利可图,就只有倒闭或者转产,脆弱的产业链也就会被无情地掐断。从全国产业化发展形势来看,走这一条道路是十分艰难的,目前只有少数比较发达的地区形成了产业化雏形,对于大多数边远农村来说,实在还没有条件走这样的一条路,因而也就谈不上通过这条途径,来大面积地增加农民收进。

    3、发展乡镇企业。无庸讳言,乡镇企业在发展初期,确实吸纳了不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一批治理薄弱、产品粗劣和缺乏资金、技术投进的企业被淘汰了,而另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经过改制、改组和改造,由劳动力密集型逐渐转为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这样不仅不能大量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反而还不断地向外排斥着农民工。从近年来乡镇企业放缓吸纳以至排斥农民工的现实来看,这一条增收渠道已日渐堵塞。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也由于农民工在整体素质上的自然低下,能够大量吸纳农民工的乡镇企业,不会再有产生和存活的土壤与天气了。

    4、进步农产品价格。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多次通过调高部分农产品价格和实行农业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进,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加进WTO,农产品价格终极要由市场来调节,而不能再由政府依靠行政命令来确定了。单从价格来看,发达国家的农产品生产本钱远远低于国内,因而国际市场粮食价格远远低于国内市场,这样我国的传统农业便完全丧失了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期看通过粮食价格上升来增加农民收进,在今后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事。严重的现实是,加进WTO之后,发达国家的大宗农产品,会以低廉的价格冲击国内市场,造成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进一步大量失业和破产,这对于农民增收来说,无异于是雪上加霜。所以朱基总理说,进世后他最担心的是农业。

    5、减轻农民负担。农民负担题目的实质是农民没有完全享受“国民待遇”。和城市居民尤其是和国家干部职工相比,一个农民一年的现金收进,只是国家干部职工一个月或两个月的收进。国家干部职工月工资超过800元才征收个人所得税,而农民却在很低的收进水平上就承担了各类税赋,两者的收进和负担相比之下过于悬殊。而且,国家干部职工还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以及其他显性与隐性的社会福利,而农民不但没有任何福利待遇,还承担了国家干部职工不用承担的好几种用度。例如,在城市里办学、修路由国家财政负担,在农村却要由农民自己掏钱。近年来通过精简乡镇吃“皇粮”的人数和税费改革试点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这些措施充其量只是缓解一下尖锐的矛盾,并没有彻底改变农民的命运。农民的“国民待遇”题目不解决,不缩小和城市居民尤其是和国家干部职工之间人为造成的差别,农民就不会从经济上彻底翻身,减轻负担也就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看。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增收途径不过都是权宜之计,在局部或者一段时间内可以让农民增收,从长远看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出路。目前所搞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只是农业系统内的一种微调,并不能使农业本身发生革命性变迁,更不会改变一、二、三产业大格式。从全国来看,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程度还比较低,尽大多数农村都不具备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条件,而从事产业化的这一部分农民,从数目上看也不会超过农村劳动力的10%,因而所有单纯就农业抓农业的办法,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出路题目。

    二、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已经成为增收的重要或主要渠道

    仔细考察一下近年来农民取得收进的主要途径,就会发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政府一直致力于农业本身的发展来解决增收题目,但是农民的大部分收进尤其是现金收进,却来自于非农产业。这种结果实在是政府当初所没有预料到的。

    农民的大部分收进和大部分农民的收进,来自于非农产业的一个标志,便是每年都在城乡之间汹涌彭湃的“民工潮”。

    之所以会出现“民工潮”,首先是由于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据测算,我国农村目前大约有4-5亿劳动力,而现有的耕地有一半人甚至仅有1亿人经营就足够了。大量剩余的劳动力为了摆脱隐形失业的困扰,只有到城市往打工,估计每年出外打工的农民在8000万到1亿之间。据了解,在一些传统农业仍然占主导地位的地方,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外出打工,有的村甚至所有的精壮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出外打工的人数远远超过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越是自然条件严酷的地方,越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地方,农村剩余劳动力便越多,出外打工的人数也就越多。

    其次是外出打工已经成为农民谋生的一条重要以至主要渠道。目前,农村土地的承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农作物产量的增长也接近了极限,过多的劳动力聚集在土里刨食吃,只能委曲维持温饱日子,无论如何都不能完全解决花钱的题目,这种情况促使农民只有外出打工才能挣到钱。据了解,很多地方的农民从打工途径取得的收进,已经占了人均纯收进的很大一部分,农民收进中的现金基本上都是由打工得来的。

    三是农村中比较富裕的农民大多数都从事非农产业。作为弱质产业的传统农业,投资大、回报低,市场需求又不旺,并且轻易受到自然灾难的腐蚀,因而单纯靠农业并不能使大多数农民迅速富起来。目前,农村中相对比较富裕的农民,一般都是靠从事二三产业致富的,他们或到城市里从事建筑业,或者凭一技之长做生意,或者利用交通之便搞运输,总之,手中的钱大多数都是从农业之外得来的。综观中国大地上相对富裕的村,或者位于城郊、交通要道,占据着有利的地缘上风;或者靠近煤田、矿山,占据着丰富的资源上风;或者地处风景名胜区,占据着独特的自然上风,总之,这些地方都具有发展二三产业的良好条件。由于这些地方除从事农业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出路,加上这些地1下一页社会实践是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非农化方的农民一般都要比别的地方的农民见多识广,头脑灵活,具有从事二三产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因而他们便比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先一步富起来了,甚至有一部分农民还住上了洋楼、坐起了轿车。而那些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只知道在一亩三分地里刨食吃的农民,是连想也不敢想能过上这样的日子的。

    综上所述,由于农业本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局限性,目前农民从农业本身已经不能得到丰厚的收进,而在农业之外却广泛地开辟了增收的渠道。

    三、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非农化

    既然仅仅靠发展农业并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增收题目,而且农民目前的收进主要来自于非农产业,那么可以得出这样一条结论: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非农化。

    的确,20多年来农村改革的实践已经表明,只有大量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矛盾。由于生态环境恶化与非农项目大量占用土地,我国耕地每年以几百万亩的速度锐减。目前,我国农村户均承包耕地仅7亩多一点,其中14个省区人均耕地低于1亩,更有6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 0.5亩,可以说我国土地的承载力远远超过了极限,其生产资料功能已经严重退化。与耕地减少相对应的是,农村人口却一直处于膨胀之势,由建国初期的4亿增加到现在的9亿。据测算,目前农村有5亿左右的劳动力,而从事农业生产只需要不到一半的劳动力,这就是说农村剩余劳动力尚有2-3亿,这么多的人假如都留在农村而找不到出路,不但不能解决脱贫致富的题目,而且还会影响到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矛盾,不仅使我国农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还拖了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后腿。因此,只有把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农村,只有让更多的农民脱离传统农业,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人与地这种深刻的矛盾,才能为留在农村的那一部分农民开拓相对广阔的生活空间。

    不仅如此,农民只有大量地从事非农产业,才能加快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步伐。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具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一般都在70%以上。而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相当低,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0%左右,低于世界城市化均匀水平,甚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要实现城市化,必须改变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即第一产业就业比例大幅度降低,第三产业就业比例相对进步,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应该超过一二产业就业的人数之和。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一般都达到60-70%;不少发展中国家,三产就业比重也在40%甚至一半以上。第三产业是城市新迁进人口的最佳流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出路,就在于从事第三产业。只有大量的农民进城从事了第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目前十分突出的农业就业矛盾,加速实现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综观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过程,无不伴随着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农村向城市大量转移,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舍此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的过程,在目前农业出路十分狭窄的情况下,单纯地在农业内部调整产业结构,只有局部的效应,不会从根本上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放在大产业格式中进行,也就是不断地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千方百计地发展第三产业,使一、二、三产业的结构趋于公道。

    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目前很多城市已经陆续拆除面向农村人高筑的壁垒,很多不公道的收费和限制被相继取消,农民在城市里就业和创业的环境比以前宽松多了。但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题目还没有得到当地政府应有的关注,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这一部分农民还没有进进农村基层政府日常治理的范围,属于被忽视或遗忘了的一部分人。在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及其负责人看来,农民一但外出打工就脱离了管辖的范围,他们的喜悦忧愁、成功失败与自己关系不大,因而对他们在外面的生活和生产不闻不问,甚至当外出打工职员碰到难以克服的困难而四处求助时,也不能给他们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应有的关心。事实上,外出打工职员相对于城市人来说,仍然在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因而打工时经常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和心理压力,至于被工头欺骗,被老板剥削工资,人身安全没有范文之家提[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非农化保障的事也时有发生。

    鉴于以上情况,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政府有关部分,应该给予外出打工职员以足够的关注,把对他们的治理和服务纳进日常工作的范围。首先要从精神上给外出打工职员以热情的关怀,积极鼓励他们到外面的世界往开拓生存和生活的空间。农民放弃经营土地外出打工实出无奈,并非不务正业或不热爱家乡而从农村“逃亡”了。因而当地基层组织不能在政治上歧视他们,也不应该在治理上遗漏他们,而是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引导他们到外面的世界往闯荡,鼓励农民不再当传统型的农民。其次要通过建立一些中介组织,为外出打工的农民提供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目前,城市劳动力就业市场形势瞬息万变,外出打工职员由于信息不灵而经常对行情缺乏了解,或者一窝蜂地涌向某几个大城市,或者一起流向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总之,外出的盲目性比较大,这样便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农村基层组织应该针对农民外出打工信息不灵的题目,利用政府部分拥有的媒体、技术和信息资源,建立一些能够进行劳动力市场行情分析、猜测的中介组织,及时地给外出打工职员提供信息咨询,让他们在外出打工时减少盲目性。再次要通过政策、法律和各类专业技术的培训,不断进步打工职员外出谋生挣钱的能力和素质。应该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外出打工职员普遍返乡的时机,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多方位的培训,要把以往主要针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扩大到对包括打工职员在内的农村主要劳动力的培训。针对外出打工职员经常碰到劳动合同纠纷、人身权利遭到侵犯等实际,对他们进行有关法律常识、政策的培训和教育,让他们学会运用法律的工具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同时也要求他们在打工过程中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法规。针对一部分外出打工职员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对他们进行一些实用技术的培训,使他们能够由主要依靠体力获得报酬逐渐向依靠智力转变。要深刻地熟悉到,只有真正进步了农民的素质,转移和减少了农民,才能终极富裕农民,使农民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